自由速度 cover art

自由速度

自由速度

By: 劉粹倫 鍾七條 顧象
Listen for free

About this listen

Tempo Rubato,唱出靈魂的旋律,以專屬於你的自由速度。聊正在翻譯的書、終於印好的書、聊詩歌、最近看的電影,說說微塵般的煩惱,與乍現的領悟。
隨心,隨性,自由,自在。

➤ 關於我們:
我們是幾個在靈性道路上相遇的佛系文化人,以引介印度不二論到華文世界為職志。希望透過聲音,我們照亮彼此的道路,同時也保有修行最必要的孤獨。

➤ 成員介紹:
劉粹倫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荷蘭藝術學院畢業,獨立出版人,譯有《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鍾七條
中國復旦大學物理專業,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物理博士,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於紐約州噶瑪噶舉的三乘法輪寺閉關三年。出關後,從事印度不二論的翻譯。

顧象
中國復旦大學法語專業,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美國紐約大學出版碩士。從藏文翻譯近代西藏大成就者更敦群培的《中觀甚深心要善說》。現居紐約。

每一集都耗費至少 30 小時,請幫助我們製作更多優質內容! bit.ly/3Or9MJK

🔎 FB : 自由速度之友
🔎 微信公眾號 : 自由速度
🔎 YT : 自由速度

本節目由 紅桌文化 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劉粹倫 鍾七條 顧象
Art Hinduism Literary History & Criticism Personal Development Personal Success Spirituality
Episodes
  • 禪師們是怎麼入道的 : 要開悟,是智慧先行?還是虔愛先行?
    Oct 25 2024

    本集深入探討修行路上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智慧先行還是虔敬先行?藉由分享禪宗祖師們的開悟故事,從臨濟義玄到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呈現出不同修行者的體悟歷程。節目中談及北宋契嵩禪師對西天二十八祖的勘定,以及南宋大慧宗皋禪師推廣「參禪」的貢獻。特別提到馬祖道一禪師的嬸嬸觀雞蛋悟道的故事,點出智慧與虔敬的微妙關係。透過這些禪師的修行經驗,引領我們思考:在求道路上,是應該以智慧為先,還是以虔敬為重?

    00:01:41 智慧和虔敬是否可以並存?
    00:03:06 兩位年輕時喜歡誦經的禪師:「念法華」和「青華嚴」
    00:06:26 禪宗傳承鏈上西天有二十八位祖師
    00:07:57 北宋契嵩禪師勘定西天二十八祖
    00:11:47 古代修行者非常努力
    00:14:45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是智慧先行的求道者
    00:16:44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是先有智慧還是先有虔敬?
    00:19:16 智慧先行,可歎不可學
    00:20:19 臨濟宗開山祖師臨濟義玄也是智慧先行的求道者
    00:24:56 馬祖道一禪師的嬸嬸,觀雞蛋悟道
    00:28:22 馬祖腳底有輪相
    00:31:36 南宋大慧宗皋禪師推廣了「參禪」此一法門
    00:36:22 「臨濟喝」是講究時機的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aj4wkp040901sbd8vvayfz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aj4wkp040901sbd8vvayfz/comments

    每一集都耗費至少 30 小時,請幫助我們製作更多優質內容!
    》護持 bit.ly/3Or9MJK
    》臉書 bit.ly/3qmNz7B
    》微信 自由速度

    本節目由 紅桌文化 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how Less
    43 mins
  • 怎麼樣算開悟?你一直都是開悟的,又或者,根本没有「人」開悟
    Oct 18 2024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對「開悟」的定義,他認為,真正的開悟是在完全脫離對自我的認同,感受到自己只是「被活著」,而非「活著」。七條也分享了對「開悟」的現代與傳統觀點的差異,並引用了臨濟禪師和拉瑪那尊者的智慧,深入討論了自我破滅與覺悟的標準。節目中還探討了當代流行的開悟教言和其拼貼式的傳播方式。


    我可以給你一個標準,你可以據此來判斷,怎樣算是覺悟:當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一個人深深地感覺到,無論正在做什麼,都只是發生了,而與自己無關,如此一來便會升起一種確信,正在發生的一切都不真實。而且,看似正在發生的一切也都只是幻覺——那可能便是最終的結論。換句話說,完全獨立於任何似乎正在發生的事情之外,當一個人不再認為自己還活著,而是感覺到自己被活著,感覺到無論自己在做什麼,都不是自己在做,而是被迫去做的時候,這就算是一個衡量標準。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出自《終極靈藥》中第六篇對話〈凡是能忘記的,都不可能永恆〉


    00:02:51 當今關於「開悟」有兩種流行的說法
    00:06:46 對「開悟」老派的定義往往基於某些境界
    00:09:00 為什麼沒有真正開悟的人來宣揚「開悟」究竟是怎麼回事?
    00:11:18 「沒有『人』開悟」,這種說法源自於尼薩迦達塔
    00:16:35 尼薩定義的「開悟」的標準是我執的破滅
    00:21:31 禪宗臨濟祖師雲:「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
    00:26:40 拉瑪那·馬哈希認為:開悟者存在於天地之間就能夠利益全世界
    00:31:16 微信上流行的「教言」都有某種拼貼感
    00:36:38 聖者的教言對於聖者的功德來說,只是其冰山一角
    00:39:08 想要開悟、想要成佛,這本身是一種欲望
    00:44:30 七條坦言自己並沒有拋棄「成佛」的夢想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aj4wkp040901sbd8vvayfz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aj4wkp040901sbd8vvayfz/comments

    每一集都耗費至少 30 小時,請幫助我們製作更多優質內容!
    》護持 bit.ly/3Or9MJK
    》臉書 bit.ly/3qmNz7B
    》微信 自由速度

    本節目由 紅桌文化 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how Less
    50 mins
  • 真理不是只有一個!打破許多人盲目的認定,開演未知的境界,尼薩迦達塔教法的精妙之處
    Oct 11 2024

    粹倫鼓勵七條撰寫一本關於尼薩迦達塔的書,但七條坦言難以總結他的教導,認為許多人僅觸及了尼薩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當今信息發達的時代,圓頓教法已廣泛傳播,然而尼薩的教導卻不僅僅是肯定一個唯一真理。七條分享了他對禪宗的深入理解,並強調「究竟實相」超越語言,修行的核心在於簡單的「即心即佛」。
     
    00:01:33 粹倫鼓勵七條寫一本關於尼薩迦達塔的書
    00:06:55 根本寫不出一本能總結尼薩迦達塔的教導的書
    00:08:13 很多人只是取走了尼薩的冰山一角
    00:09:23 當今信息發達,圓頓教的教法已四處可見
    00:11:22 尼薩的教導難就難在並非簡單的只肯定一個唯一的真理
    00:15:20 「超梵」是否存在在歷史上被爭論過上千次
    00:19:05 唐真諦譯師認為:八識之外另有九識
    00:27:13 七條坦言,他看了尼薩的教導後才明白禪宗的「向上一路」
    00:29:05 究竟實相是超越語言的
    00:33:48 禪修是個坑
    00:35:53 禪宗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秘密
    00:37:50 「即心即佛」就夠了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aj4wkp040901sbd8vvayfz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aj4wkp040901sbd8vvayfz/comments

    每一集都耗費至少 30 小時,請幫助我們製作更多優質內容!
    》護持 bit.ly/3Or9MJK
    》臉書 bit.ly/3qmNz7B
    》微信 自由速度

    本節目由 紅桌文化 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how Less
    42 mins

What listeners say about 自由速度

Average Customer Ratings

Reviews - Please select the tabs below to change the source of reviews.

In the spirit of reconciliation, Audible acknowledges the Traditional Custodians of country throughout Australia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land, sea and community. We pay our respect to their eld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extend that respect to all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