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做高考志愿选择时,到底在选择什么? cover art

当我们在做高考志愿选择时,到底在选择什么?

当我们在做高考志愿选择时,到底在选择什么?

Listen for free

View show details

About this listen

即使起点是一次不完美的选择,也能抵达热爱的职业人生。本期播客邀请了我的好朋友冰雁,听她从长期主义来聊一聊:如何让选中的路,最终走成自己心中的理想路径?

【本期嘉宾】

胡冰雁: 2006年考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现为商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

一 复盘当年填志愿的“天真”决定,“误打误撞”式选择与理性规划的现实差距

如何在手上信息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做出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 高考志愿填报中,父母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

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时,既是陪伴者,更应是理性的“共同探索者”。尤其当家长自身对职业环境认知有限,更应保持开放心态,给予孩子信任和发声权。志愿填报只是人生早期的节点,真正重要的是趁此机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判断和为自己选择负责的能力。比起选对一个“热门”或“安全”的专业,孩子未来能否坦然面对人生那些无解、必须自己决断的瞬间,才是更关键的成长底色。因为人生中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他们未来面对无解抉择时的选择力。

三 天赋、性格、能力与专业适配度:高考志愿能否预测未来幸福感?

从“热爱什么”和“擅长什么”的匹配角度,看待志愿填报和人生满意度的关系。

“班味儿人生”还是“热爱驱动”?用具象化生活方式的理念,探讨具体专业背后隐含的生活方式选择。

四 MBTI的参考价值:一种自我探索和自信鼓励的辅助方式,而非决定性标准

MBTI可以作为了解自我性格特点和兴趣倾向的参考工具,帮助考生初步判断哪些专业或职业环境可能更适合自己,但它不应成为决定志愿填报或人生方向的限制标签。性格是流动可变的,关键是保持开放心态,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不被任何类型框住。

五 强校弱专 vs 强专弱校:在分数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该如何平衡院校与专业的选择?

如果对专业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或明确职业目标,更建议优先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平台型高校,因其资源、视野、人脉机会更丰富,未来调整专业或发展空间更大。相反,若已有清晰的职业方向和热情,选择该专业业内最强的学校也很不错。无论选哪条路,关键在于选后怎么走。是否能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或把专业学到极致,才真正决定未来走多远。

六 AI冲击下的专业选择:可被替代的工作与不可替代的能力

AI时代,重复性高、技术门槛低的工作将被快速替代,但真正难以取代的是人性洞察、创意表达、体验设计和跨领域整合能力。在未来,无论哪个专业,越是依赖对人性、情感与复杂环境理解的岗位,越是具有长期价值。与其担心专业是否会被淘汰,不如持续思考:我做的事情,哪一部分是别人和AI无法轻易替代的,并不断在这个方向提升自己。现在自己做的工作当中,哪一部分是别人不能轻易取代的,或者是我能做得更好?这个“别人”,不仅仅是AI,也可能是你的竞争者、同事,甚至是未来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

七 专业填报志愿时应有的心态

高考志愿作为人生路径规划的起点之一,却远非命运定数。选择固然重要,但人生从来不是靠一次“完美决策”走出来的,而是靠不断尝试、修正和调整积累出的轨迹。与其执着于找到最优解,不如用当下的信息和认知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并在未来保持开放、灵活、持续靠近理想生活的能力。哪怕起点并不理想,也有无数路径通向满意的终点。

No reviews yet
In the spirit of reconciliation, Audible acknowledges the Traditional Custodians of country throughout Australia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land, sea and community. We pay our respect to their eld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extend that respect to all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s today.